付艷芳
正月十五鬧元宵是華夏大地幾千年延續(xù)下來的傳統(tǒng)文化活動,我的家鄉(xiāng)在古都邯鄲東部一個美麗富饒的縣城。今年是“十九大”召開的第一年,我如約而來,觀賞了熱鬧的元宵節(jié)。
不到下午五點,縣城中心的“世紀(jì)文化廣場”早已聚積了許多人。春寒料峭,北風(fēng)嗖嗖……放風(fēng)箏的孩子、中年人和老翁,情趣高漲,各種各樣的風(fēng)箏,或高或低在空中飛舞。
廣場南端廣電大樓的墻式巨型電視開播了,街道和廣場的彩燈都亮了,無數(shù)盞燈光把廣場照得如同白晝。仰望那黑灰色的天空,“天女散花”、“吉慶有余”的煙花使空中忽明忽暗,陣陣禮炮聲不時在空中爆響。我不由想起了一句古詩:“火樹銀花不夜天”。
穿著漂亮衣服的頑童,懷抱嬰兒的少婦,西裝革履的小伙,拄著拐杖的老者,從四面八方向廣場匯聚,個個臉上帶著微笑,洋溢著情感。
西邊便是鳳凰山,傳說縣城本是鳳凰城,城中有座鳳凰山,美麗的金鳳凰在此安營扎寨繁殖后代,歷史上鳳城出了好幾個官居一品的大官。
也有的說,中國農(nóng)大的金鳳凰飛到這個縣城治貧治堿,為了紀(jì)念他們,在世紀(jì)文化廣場西側(cè)、支漳河?xùn)|岸修建了鳳凰山。
我登到鳳凰山頂俯視廣場。黑壓壓一片片人群在匯聚、飄動,廣場似乎變小擁擠了。陣陣鑼鼓聲從廣場北面?zhèn)鱽,人流又嘩地一下涌到了北邊,是交通局秧歌隊扭得正歡,優(yōu)美的造型、多變的隊形贏得了陣陣掌聲。
廣場東邊老年秧歌隊正在表演,圍觀的人群水泄不通。年過六旬的老太太伴著音樂盡情地扭呀跳呀,飽經(jīng)風(fēng)霜的臉上笑得像朵花。她們是在追尋失去的歲月,重溫年輕時的夢幻?
南邊又響起鑼鼓聲,我隨著人流奔去,見那“跑驢兒”、“劃旱船”、“抬花轎”的人們表演得維妙維肖!芭荏H兒”的一會兒驢失前蹄臥在地上,急得趕驢老漢鞭子直往他身上抽;一會兒又撒腳奔跑,把老漢遠(yuǎn)遠(yuǎn)地丟在身后……
又一陣鑼鼓聲在東邊的街道上傳來,人喊玩龍燈的來了,人群嘩地涌去,直踩得柏油路面晃蕩。四條龍在舞龍人的上空翻飛,一會兒“龍歸!,一會兒“龍騰空”,那么逼真,仿佛真龍騰飛在空中。
我頓悟:四條龍不就象征著鳳城的四個龍頭企業(yè),在新一年富強(qiáng)昌盛,充滿生機(jī)嘛。
騎在父親脖子上的頑童一臉的微笑,嘴里不停地說:“爸,再高些!备赣H只得掂起腳尖,“兒子,不能再高了,再高咱爺倆就上天啦!”
我想起了解小東“咱們老百姓,今個是真高興”的歌曲。是!在這充滿歡樂的節(jié)日里,全縣五十萬人笑了,這片熱土笑了,都陶醉在了歡笑之中。
。ㄗ髡呦岛愂凶骷覅f(xié)會理事會員,曲周縣作家協(xié)會副主席,《曲周文學(xué)》執(zhí)行主編,已有多部文集出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