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志勝
年畫,是民間過農歷年時歡樂、吉慶的墻紙。風來雨去,年復一年,它的五彩想象和艷麗色彩在城鄉(xiāng)的門扉上廣布,它的祈愿與祥和昭示著一代又一代人勤勞致富,幸福安康。
年畫在門扉上更替,其實也是在木板上綻放。因為早先的門,大都是木門,“野人于我有何情,半掩柴門向月明”,新春佳節(jié)年畫上門,堅固耐用、紋路自然的木板,自然功不可沒。再者,年畫的制作起初也是刻版印刷,河南開封朱仙鎮(zhèn)木版年畫、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,天津楊柳青年畫、江蘇桃花塢年畫,并稱為中國“四大年畫”。
歲末偶訪河南開封,朱仙鎮(zhèn)木版年畫自然入了我的“懷舊之心”。時下,老行當、老技藝日臻衰退,原因之一就是“思想+效益”在作祟。盡管如此,我們信步游覽了朱仙鎮(zhèn)上幾家傳統(tǒng)的年畫手工作坊后,還是為個中不懈堅守的人兒所感動。
“游人未入門,花影出門前!痹谝患覛v史名店門前,不見籬笆、雞犬,卻見有一架晾曬的年畫,像春天的花兒一樣映入了我們眼簾。記得年畫200張為一“塊”,印時要將紙張依照不同的張數(shù)按“塊”夾在自制竹夾上,印好后需停幾個小時,使顏色“吃”入紙內,隨后再晾至“恰到好處”……
拾階而上,只見一位操作女工端坐于店內東墻下,正嫻熟地給半成品年畫套色。她先是用草制圓錐形色刷給刻版上色,而后將素潔畫紙掀覆其上,再操起“趟子”輕輕平掃,每道工序都是那樣精心、平順。店主人介紹說,朱仙鎮(zhèn)木版年畫含色量大,用力過重則紙易爛,用力過輕則色塊不瓷實,其中的“度”得需要好好把握。
不見刻刀,卻見有刻版不經(jīng)意泄露了刻刀游走的痕跡;閑暇相遇,繽紛的色彩圖畫目不暇接。我巡視著室內墻上懸掛的已裝裱好的年畫,我撫摸著依墻碼放的滿架的梨木刻版,我觀看著櫥窗內擺設的各種神祗畫、戲劇人物臉譜,那造型古樸夸張、構圖飽滿粗放的年畫,循“木”而綻,滿紙生香。
朱仙鎮(zhèn)木版年畫,起源于民間,經(jīng)歷代藝人之手,融入了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的審美觀念和崇神意識,反映出了人們希冀五谷豐登、富裕興旺、和睦如意、平安吉祥等美好生活愿望,以及扶正驅邪、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,其發(fā)展軌跡,歷久彌新。
年畫在木板上綻放,綻放的是想象和祈愿、民間非物質文化的弘揚與傳承。木版年畫的“斑斕”“芬芳”,恰似華夏祖國這棵大樹上“果實的味道”,一場“春暖花開”的風,就可以讓它從城鄉(xiāng)穿過,從山水間穿過,從我們幸福的心頭穿過。
(作者系公務員,現(xiàn)居河南濮陽市,作品散見多家報刊雜志)